從馬丁路德崇拜觀反思後疫情時代的禮拜問題
由於馬丁路德對「因信稱義」的強調,他在他的時代背景重視對「律法」和「福音」的重述,以此角度的視角,他如此說:「崇拜是上帝服事我們,但如果認為崇拜是我來教會服事上帝,那麼崇拜就成了律法了—因我以為我可以因為來教會而討上帝喜悅…其實祂是要我們在崇拜中領受祂的服事。」
用路德神學的眼鏡來看,「基督徒來教會禮拜上帝,本身就是一種福音(好消息)!」
這也延伸、契合宗教改革運動對「教會聖禮」的看重,而事實上聖道與聖禮也的確是教會成為祝福管道的重要主因。當馬丁路德答「什麼是上帝來到我們當中?」一問時,他的回答是:「每當上帝的道被正確傳講時!」因為「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藉路德的話說:「我們的崇拜,就是地上的信徒加入天上的崇拜隊伍,與天使天軍和歷代的聖徒一起崇拜上帝!」一如同聖禮的超越性,超越了時空與地域。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十章45節)
對早期宗教改革神學而言,「信徒能來到教會中」絕非出於信徒自身的理性,乃是完全出於上帝的容許、宣召和俯就。聖哉、聖哉,聖哉的上帝親自服事我們,而對上帝兒女而言,信眾對教會的回應,按馬丁路德崇拜觀的說法,乃是「我們以感恩頌讚回應 神。」
如今,我們捫心自問,在廿一世紀後疫情時代,仍不願回歸實體教會禮拜,已習慣網路與廣播方式參與禮拜的信徒心態為何?我應當如何分析、批判自身對此一「聰明」的審視呢?
本文部分引述自:璩雅文,《馬丁路的崇拜觀與聖詩賞析》,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