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崇拜的危機:實體教會的警鐘
在數位洪流席捲全球的今日,一鍵登入、隨即隨口的便利,不少基督徒認為網路崇拜已能取代實地崇拜。疫情如同催化劑,加速了這種便捷的模式迷思,但背後隱藏著危機,這種對信仰本質的理解偏差與缺席,悄然地削弱了主日禮拜的根基,甚至威脅到小型教堂的存續之憂。不知覺中,是否丟失了那份真實的鏈接和屬靈的塑造?
撰文:鄭樂國牧師
蒙召前是一位鄉村的家庭醫生。
2008年畢業於新加坡三一神學院(TTC)神道學碩士。
紐約皇后區大學點晨光教會 主任牧師


虛懷崇拜的隱憂
鬆散的線上「崇拜」若取代實體了禮拜,其長期後果令人擔憂。它缺乏實體禮拜中信徒社群的緊密互動,團契的機會也極為有限,這必然導致與教會社群的疏離,信徒各地間的服事和互動減少,進而損害信徒的靈性塑造。
當一個人傾向於無拘無束、缺乏監督的線上「崇拜」時,很容易走向對上帝缺乏敬畏的反面。有紀律的崇拜是集體崇拜的具體展現。一旦崇拜不再是集體行動,而成為個人碎片化的選擇,所謂的在線崇拜很快就會降格為坐在沙發上、邊吃零食邊觀看。現實中,許多基督徒存在著如此明顯的惰性和紀律的鬆弛感。
在線觀看教堂禮拜時,信徒很容易三心二意,注意力渙散。他們一邊可能觀看,一邊準備早餐、遛狗或與其他人閒聊,甚至可能穿著睡衣,儀容不整。這種缺乏基本的態度,嚴重阻礙了參與者所產生的靈性影響力。雖然在線「崇拜」在特定情況下有其價值,例如疾病、遵循醫囑或被囚禁等,教會無法提供個人服侍或聖餐時,它不是常態,不能取代實地禮拜。
崇拜的本質:神聖時空的相遇
崇拜是上帝的子民聚集在一起,被召進入一個「神聖的時空」,與上主相遇。在崇拜規範的理解架構下,舊約的敬拜清晰的指出,上帝子民在會幕和聖殿的獻祭敬拜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在新約聖經中,主耶穌應許臨在於「社群」(兩三人)的聚會中(太18:20)。
《威斯敏斯特信條》第二十一章第六節提到,信徒應隨處敬拜上帝(瑪1:11;提前2:8),每日在家敬拜,獨處時也應如此行(太6:6)。
然而,信條也明確指出,當上帝藉由祂的聖言或護理召集公共聚會時,不可漠不關心,或故意忽略,或停止聚会。
《威斯敏斯特信條》21-6 【論基督教的敬拜和安息日】
無論是禱告,還是宗教敬拜的其他任何內容,在今天的福音時期,和舉行的地點方向無關,也不因為在哪個地方,朝哪個方向舉行,就會更蒙悅納;我們應該在任何地方以靈和真理敬拜上帝,無論是每天在各人家中,還是個人私下單獨,或在比較嚴肅的公共聚會中,都是這樣。
尤其上帝既然以祂的聖言或護理呼召我們參加公共聚會,我們就不可疏忽或故意不重視,甚至放棄。
——泰瑞.詹森,《西敏信條研讀本》,(迦南翻譯出版,台中),193。
聖餐的核心意義與公共性
聖餐是重要的聖禮,基督在聖餐中真實地臨在(林前10:16-17),聖靈確保那些已經與基督聯合的人,在信心中領受餅和杯時,領受到他真實的身體和寶血(林前) 11:23-29)。教父奧古斯丁曾言:「相信,你就吃到。」基督藉著聖餐禮與祂的百姓同在,這就進入一個終末性的維度,地上的聖餐禮預示著永恆的婚宴,為即將到來的復活和永生提供確實可靠的盼望。它也有盟約的維度,每次聖餐禮拜時,上帝重申祂立約的誓言,藉以耶穌替罪人承受咒語來拯救他們。聖餐不可或缺,它與聖言一同充分地滋養信徒的靈性成長。
聖餐本質上是一個公共活動,它使教會成為一個整體。聖餐儀式應在實體教堂內舉行,並由一位牧師主持。線上「崇拜」被認為是對這一既定規範的背離。虛擬行爲削弱了聖餐這一關鍵的具體現實。它無法通過個人在家中自帶食物和飲料來複製其意義和本質。缺乏涵蓋聖餐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神學和討論的一個重點。
實地禮拜是基於聖經教導的數千年傳統,其益處是多方面的。禮拜儀式和讚美詩是團體宣講和回應上帝聖言的有效方式。當眾人懺悔罪過時,上帝透過赦免的言語來給予赦免的確據。這些元素均有效地增强眾人的真正參與、培養社群的身體接觸、聖餐餅酒的實際領受,以及深刻的敬畏感、神聖感,並最終形塑信徒的靈性。
結 論
令人欣慰的是,愈來愈多有識之士敏銳地覺察到當前教會所必須應對的這場危機,他們通過文字與行動,極力鼓勵信徒關注實體崇拜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回到聖所,在真實的團契中經歷上帝的臨在。這不僅是對抗當前個人化、消費式崇拜走向的有力舉措,更是對崇拜本質的深刻回歸——崇拜的核心是上帝,而非我們自身的便利與喜好。實體教會的真實聚集與全然委身的實施行為,是數位時代重拾信仰深度、經歷恩典生命與真實連接喜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