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是一位受到嚴重誤解的基督教領袖
加爾文是低調的改教家,不幸的是,多數人認為他是一位冷酷、沒有人性的神學家,然而,2009 年《時代雜誌》一篇文章卻評論說:新加爾文主義是改變世界十大思想之一(New Calvinism: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 Now)。
《約翰加爾文書信選集》
購書連結:https://exoduspress.net/product/johncalvin/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是教會歷史中最大規模的敬虔運動,而馬丁路德可說是引起這項運動的關鍵人物。在 2003年《路德傳》(Luther)的電影裡,約瑟夫 • 范恩斯(Joseph Fiennes)主演的路德,在威登堡大學師生面前焚毀教皇諭旨;他在沃木斯(Worms)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5 世面前接受審判,拒絕撤回其著作,繼而發表了其著名的申辯《這是我的立場》(Here I Stand)。藉著精湛的演技,范恩斯將路德對神的敬虔及炙熱情感,發揮地淋漓盡致。透過影片,路德內心的掙扎及情感,以更豐富的方式呈現出來,觀眾也深受感染,進而激發出願意獻身並服事神的屬靈情操。
那麼加爾文呢?
這位比路德稍晚,但同樣重要的改教家,他的敬虔情操可以從哪裡看出來呢?加爾文是一位低調的改教家,不幸的是,多數人認為他是一位冷酷、沒有人性的神學家,然而,2009 年《時代雜誌》一篇文章卻評論說:新加爾文主義是改變世界十大思想之一(New Calvinism: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 Now)。無怪乎,加爾文是一位受到嚴重誤解的基督教領袖。從他的注釋書和證道集,尤其是他的名著《基督教要義》,我們可以讀到他相當理性、一致的思想體系,但是,若要一窺他的真性情,除了他久未出版的書信集以外,沒有其他文獻可以提供如此生動、真實的描繪。這也是促成我想翻譯他的書信,並將他內斂、敬虔的情感,以及為神完全獻上自己的情操,公諸於華人基督徒的原因,好讓人們可以從其內心世界,從新評論並真正認識這位「具爭議性」的人物。
保羅說他自己是神「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被神使用的人,即便人生前期未必可明顯看出神如何使用他,但我們仍可在他身上看到神奇妙的護理。在加爾文讀大學的期間,加爾文的拉丁文指導老師馬修 ‧ 柯迪(Mathurin Cordier)是當時最優秀的老師之一,因此加爾文能以流利的拉丁文寫出很多著作,在日後發揮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在以嚴格的管教著稱的蒙太居學院(College de Montaig)就讀時,他過著近乎修道士的學生生活。對於加爾文這位智力不凡的人來說,他似乎將這視為一種挑戰並欣然接受。如果他早年沒有奠定這些基礎,那麼他的身體、智力和心理狀況,就不足以造就出他日後與眾不同的成就。
歸信基督新教後,儘管他當時只是個初信者,但人們仍絡繹不絕來到他那裡學習。他是一個不修邊幅且害羞的人,總喜歡在隱密處,與人保持距離,過著埋名隱姓,隱藏自己的生活,但這些都無法實現。他的退隱之處,後來都變成公開講學的學堂。他自述說:「上帝帶領我經歷了生命中不同的轉折和改變,祂從來不讓我在任何地方,有片刻歇息。儘管我的本性內向,祂還是將我帶到公眾面前。」所以,他的餘生盡在「喧囂」和「勞苦」中度過。1564 年 5 月 27 日,加爾文辭世,他被安葬在一個沒有標記人名的墓穴裡,沒有舉行任何儀式。幾個月後,有外國學生要求前去憑弔時,卻已經無法在眾多墳墓中,辨識出他的墳墓。終其一生,他渴望低調度日,然而,神可能正因他這樣的自我降卑,反而大大地使用他。透過他的著作、講道、書信,更重要的是,藉著他忠心服事、牧養神交付給他的子民,後人得以更正確地理解及應用神的話,並活出敬虔的基督徒生活。